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959年武汉,毛主席夹一筷“怪菜”,王任重愣住不敢吃,主席笑谈往事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48 发布日期:2025-09-18 01:57

1959年夏天,武汉,夜色温柔。毛主席与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同志共进晚餐,气氛融洽。一道寻常的炒马齿笕,却悄悄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毛主席夹起一大筷,热情地送到王任重碗里。王任重愣住了,这菜他从未见过,好奇地盯着看。

主席见状,微笑着解释道:“这可是好东西,能清热除湿。长沙有句老话,‘六月马齿笕,胜过老母鸡’呢。”

主席对这“野菜”有特殊的偏爱,自家餐桌上常有。但他很少拿它招待客人,毕竟样子像野菜,多数人可能吃不惯。

工作人员确认无害后,马齿笕才成了主席的特色菜。此刻,主席的思绪,似乎一下子飘回了遥远的韶山冲。

他向王任重讲起童年趣事。在韶山私塾读书时,先生邹春培脾气可不小,动不动就体罚学生。

小毛泽东从小就性子烈,哪受得了这个?他对这种体罚感到愤慨。有一次,邹先生无故责打同学,他一气之下,直接罢课抗议。

他爹毛贻昌得知后,把他寻了回来。可老爹没动手,只让他去给邹先生道歉。小毛泽东心里不服,但在父母劝说下,还是勉强去了。

邹先生呢,对这倔强的孩子又恼又恨,想挫挫他的锐气。放学后,先生将毛泽东带到菜地旁。

他指着一株“牛皮菜”,要求毛泽东次日找一株能“对仗”的菜。主席当时就明白了,先生这是讽刺他“吹牛、说大话”呢。

他心中一动,叫住先生。从路边拽起一株马齿笕,大声回道:“牛皮菜”对“马齿笕”,牛马相对,对得好!

先生听后,愣住了,随后是赞叹不已。自此,邹先生对毛泽东是又爱又恨。这事儿,或许让主席从此对马齿笕情有独钟。

这小小的野菜,成了他反叛精神与智慧的象征。王任重听着故事,津津有味,两人共同将盘中的马齿笕吃掉了不少。

韶山少年,马齿笕的硬气

这顿马齿笕晚餐,不仅仅是毛主席追忆少年往事,更是他与王任重情谊升华的缩影。两人的初识,还要追溯到1953年。

那年2月16日,毛主席首次南巡武汉。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王任重同志,负责迎接。次日晚宴后,他紧张地向主席汇报武汉建设发展。

那是两人第一次正式接触,王任重当时非常紧张,一字一句认真记录着主席的讲话。情谊的初步建立,发生在1954年冬天。

毛主席再次访武汉,此时王任重已是湖北省委书记,依然负责接待。他用一盘饺子招待主席,勤俭节约的做法获得了主席的赞扬。

两人的关系因此拉近不少。此后,毛主席多次提及畅游长江的意愿,最初曾受到一些劝阻。

1956年春,毛主席在广州会议期间,再次表达了游长江的愿望。王任重回武汉后,立即组建了游泳护卫队。

同年5月,毛主席抵达武汉后,立刻提出要游长江,不顾劝阻。当时江水约20度,不算暖和。

王任重同志与护卫队一同,陪同毛主席从武昌桥头8号桥墩附近下水。毛主席在江中仰泳自如,尽显豪迈。

此后,毛主席前后18次畅游长江,王任重同志每次都陪同在侧,成了主席的“泳伴”。

两人在长江中的交流,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工作范畴,关系日益深厚。回到1959年的晚餐,主席在饭桌上分享个人趣事。

这种非正式的、带有温情的交流方式,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体现了主席对王任重同志的信任与亲近。

马齿笕,不再仅仅是餐桌上的菜肴。它见证了两位领导人从工作伙伴到亦师亦友、情谊日深的过程。

一盘饺子,几度长江

王任重同志对马齿笕的关注,并非止步于餐桌上的互动。它延伸至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1959年至1961年,全国遭遇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供应亦十分紧张,民众饱受饥荒之苦。

浮肿病、肝病等蔓延开来。王任重同志身处困境,积极采取务实举措。他发动群众,推广种植并食用包括马齿笕在内的各类常见野菜。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直接体现了他对人民温饱问题的深切关怀。而这种为民情怀,早在他处理长江水患时便已显露无遗。

王任重同志与三峡工程的缘分,可追溯到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那次洪水,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受灾严重。

当时,水位已达警戒线。王任重同志迅速成立防汛指挥部,组织了十万民兵,亲赴长江堤防加固增高。

他在抢险一线工作了整整三个月,最终保住了堤坝,使武汉市免受洪水侵袭。王任重同志因此消瘦如“竹竿”,可见其辛劳。

他的卓越抗洪工作,获得了中央的高度认可。此次经历,也让他更加重视长江的治理。水灾稳定后,王任重同志立即带工作组溯长江而上。

他深入调查洪水根源,发现长江中下游水患的主要原因,是宜昌境内的川江水量过大。由此,他萌生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他将调查结果及设想写成报告,上报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周总理亲赴汉口,王任重同志陪同考察了荆江大堤和三峡坝址。

中央原计划在1961年开工三峡工程,但因多方因素,工程一再推迟。尽管如此,王任重同志却始终不渝。

他多次致信毛主席,强调:“三峡工程关系国家发展和民生建设,须对人民负责。”这份执着,彰显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

1975年6月,王任重同志致信毛主席,表达了恢复工作的意愿。毛主席批示同意,但工作落实迟滞。

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亲自过问:“王任重同志是怎么回事?怎么不让人出来工作?他总是有功劳的吧。”

1975年,王任重同志调任陕西省委第一/二书记、陕北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在陕期间,仍不忘三峡工程,多次致信中央,建议尽早动工。

1978年,王任重同志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农业工作,终于将三峡工程再次提上日程。

心系民生,功在千秋

为了三峡工程,他多次考察库区,积极寻求投资。他甚至提出辞去一切职务,专任三峡工程总指挥,可见其决心。

1986年,69岁高龄的王任重同志再次陪同领导考察三峡。他赞扬巴东移民试点“方式正确,安置是重中之重”。

1991年,他与王震同志组织三峡工程座谈会,邀请了十余名水利专家,共同商讨工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992年3月,王任重同志在北京病逝,未能亲眼见到三峡工程的正式开工。他的遗愿是骨灰安放三峡工程坝址之下。

这一请求最终获得了中央的批准。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坎坷。15年后,工程全部完工,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增。

王任重同志从对一盘野菜的关注,到对国家水利命脉的执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

这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远大的抱负。伟大工程的实现,确实需要代代人的努力。

王任重同志对事业的热情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笔者以为

1959年武汉饭桌上的一筷马齿笕,它串联起毛主席的少年英气,以及他与王任重同志深厚的革命友谊。

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王任重同志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它更是一面镜子。

它映照出老一辈革命家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大计时,所展现出的真挚、务实与担当。

王任重同志为三峡工程倾注毕生心血,其前瞻性、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份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