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宁宣高铁卡壳背后:170亿投资遇冷,长三角通道为何“急不得”?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55 发布日期:2025-10-10 11:06

常往返南京和黄山的人都懂,绕路走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得先拐去杭州,全程要4个小时;就算去近点的宣城,走宁安合杭通道也得1小时14分钟。可明明有条能把这两段路分别缩到2.5小时、40分钟的宁宣高铁,却卡在了国家审批环节,安徽这边急得推进预可研,国家层面却没启动勘察设计招标,这“省级热、国家冷”的反差,到底藏着啥门道?

先说说这条高铁的“硬家底”: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60公里,一头连南京北站,一头接宣城,还能延伸到黄山,是宁杭二通道的关键一段。单看参数,这绝对是补短板的好项目——皖南一直缺条直达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快速通道,有了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游客能更快进来,南京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也能拧得更紧。更直观的是对比:现在南京到黄山的4小时车程,要是走宁宣杭黄通道,能少花1.5小时;去宣城的时间直接砍半还多,对经常通勤的人来说,这省的可不是一点点。

可为啥这么好的项目推进不顺?先看账本。宁宣高铁算上同步工程,投资要超170亿元,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得看客流撑不撑得起。现在同方向的宁安商合杭通道,每天开28对动车,而宁宣的客流预测才12对,连前者的一半都不到。再看路线替代性:就算不建宁宣,从南京去皖南绕芜湖、安庆,也就多走70公里,现有动车基本能满足需求,这就让新建线路的紧迫性打了折扣。更别说现在长三角高铁项目扎堆,沪苏湖高铁在重构东西向通道,盐宜高铁也在争资源,宁宣在“多线竞合”里,优先级自然就降了。

不同方面的态度也差得挺多。安徽这边是真着急,怕皖南在长三角一体化里被边缘化,想从30公里的宣城至高淳段下手,搞分段建设当突破口,省铁投集团提了方案却没得到响应;江苏和南京的心思则不一样,更看重扬州、镇江的同城化,觉得宁宣可能分散都市圈内部的资源,再加上南京北站本身建设复杂、投资大、进度没定,也间接拖了后腿。国家层面的考量更宏观,现在财政压力不小,审批越来越严,不再只看“有没有”,更看重“值不值”,高铁建设早就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每一笔投资都得算清楚战略必要性和经济效益。

其实宁宣的情况,正好照出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转折点。以前追求“县县通高铁”,只要有需求就想上;现在更理性,得看项目跟国家“双循环”战略合不合拍,投资回报率高不高,客流预测准不准,得尊重市场规律。就像2024年9月26日已经开通的宣绩高铁(宣城到绩溪),它能成,就是因为找准了“先行段”和“整体通道”的协同节奏,先打通局部,再连成片,而宁宣目前还没找到这样的突破口。

要解决这个卡壳问题,光着急没用。可以搞个“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框架”,不只算客流,还得把交通需求、环境影响、旅游收入提升这些都算进去,让数据说话;也可以在南京都市圈这个平台上,搞跨省协调试点,别让安徽、江苏各算各的账;甚至可以试试分段建设加智能调度,比如先建高淳段做技术验证,减轻初期投资压力,一步一步来。

宁宣高铁卡壳,从来不是一条路的事儿,而是区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一块试金石。它提醒我们,高铁建设不能再搞“政绩工程”,得数据驱动,得有风险对冲,比如客流波动了该怎么办。未来更需要建立国家和地方协同的动态项目库,优先上那些既符合国家战略、经济效益又好的项目,别搞“一刀切”。

现在长三角的高铁网越织越密,可大家真正需要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你觉得家乡的高铁该先看速度还是效益?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