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俄乌分别与美会谈时,美国“捍卫民主基金会”(FDD)研究员克雷格·辛格顿抛出惊人论调:
普京和川普在阿拉斯加的会晤中,真正可能得益最多的不是俄罗斯或美国,而是中国,他甚至坦言:“中国才是这场冲突的最大赢家。”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24年,《德国之声》就发表文章指出,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东方,从能源到市场都对中国有利,现在,美国媒体又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把中国推到了风口浪尖。
问题在于,中国是否真的是俄乌冲突中的最大获益者?不妨用一些事实和数据来逐个分析看看。
是不是说中国才是真正的最大赢家呢?
美国专家提到的“中国最大赢家”,听着挺气势逼人,但仔细想想,又让人觉得有点熟悉的味道,这套套路,我们见得太多了。
一翻数据摆开,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单纯。
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的企业们纷纷退出俄罗斯市场,留下了大块空地。谁来接手这个空白呢?中国成为了其中一个关键的参与者。
2022年中俄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90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9.3%;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2401亿美元,增长了26.3%,刷新了历史纪录。进入2024年,受到二级制裁的压力,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整体依然保持了一点点升势。
这一组数字确实反映出中国在对俄贸易方面实际迎来了可观的增长收益。
能源变得特别重要,算得上“硬通货”。俄罗斯在欧洲受到了封锁,不得不把油气卖向东方,中国和印度立刻成为了最大的买家。
到2023年,俄罗斯通过海运出口的原油中,近九成都被中国和印度消化掉了。中国甚至一度超过欧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买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都会打折,价格比国际市场上的要低不少,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来说,算是一种缓冲。
在金融方面情况也差不多,以前俄罗斯主要用美元和欧元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一旦战争爆发,美元渠道就被封锁,欧元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人民币开始逐步弥补这个空缺。
到2024年初,人民币在俄对外结算中的份额已经接近40%,相比战前不到2%的比例,增长了二十倍。这次变化让人民币的国际化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实战检验”,对中国来说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乍一看,这些优势确实让中国的处境比预料中显得更加宽裕一些。
其实,美国原本打算在科技、产业链和金融领域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但由于欧洲局势紧张,战火不断,华盛顿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乌克兰问题上,这等于让中国“少挨几拳”,这是真正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
问题在于,躲过几次打击并不代表赢得了比赛。
在贸易方面,数字虽然不错,但增长速度已经变得明显放慢了。
2024年的中俄贸易额基本维持在高位,没有像之前那样出现二三成的快速增长。这显示市场潜力差不多用尽,要想再实现前几年的快速跳跃,难度会非常大。
在能源领域,虽然中国确实拿到了价格比较低的油气,但这个折扣背后隐藏着不少风险。
在保险、运输和金融清算方面,离不开美元和西方体系的支持,一旦二级制裁再度收紧,中国企业就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合规风险。
实际上,一些中国银行出于对美国制裁的担忧,已经偷偷缩减了与俄罗斯的业务往来。
表面上看,人民币结算似乎很有前景,但实际上这种局面难以长久。大约40%的份额更多是俄罗斯被动接受的结果,并不代表其他国家会普遍转用人民币。
再加上,人民币国际化要想摆脱资本账户管制等限制,还得经过一段时间,配合制度的调整,才能从俄罗斯逐步向更大范围扩展。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一直没有完全解除。
到了2024年,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还不断收紧对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措施。
南海和台海的局势持续升温,菲律宾和中国在黄岩岛、仁爱礁等海域的冲突不断登上新闻头条。这表明,尽管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得到了一些缓冲,但整体外部环境依然很复杂,甚至变得更加紧张。
既然如此,能算中国是外媒所说的那个“最大赢家”吗?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如果说中国在俄乌战争中获得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好处”,那么美国才是真正让这场战火变成“摇钱树”的那个人。
金钱、能源、影响力——美国在这些方面都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战火一够,乌克兰的武器弹药几乎都靠欧美不断输血,美国的军火生意也迎来疯狂的获利时机,F-16战机、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一个接一个飞向基辅。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2到2023财年,美国的对外军售总金额达到2380亿美元,其中政府牵头的对外军售金额就达到了805亿美元,增长了55.9%。
2024财年,这个数字更是猛涨了29%,一下子突破了三千亿美元大关,达到了创纪录的3187亿美元。
乌克兰成为最大的买家,今年7月23日,美国国务院提出要对乌克兰出售价值3.22亿美元的武器设备,欧洲盟友也不得不跟进订单,军工行业因此赚得满钵满。
与之相比,尽管中国获得了俄罗斯的能源优惠和部分市场份额,但没有哪个行业能像美国的军火企业一样,赚得如此直接、如此惊人。
更别说,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一断,欧洲几乎没得选,只能转向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了。
问题在于,这价格一点也不低,有时候甚至比俄气贵上三到四倍。
到了2023年,美国已经超越卡塔尔,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其中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60%。这不仅让美国的能源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还让欧洲的能源安全紧紧握在美国手中。
虽然中国是俄罗斯油气的最大买家,但买的基本都是折扣货,背后还隐藏着二级制裁的潜在风险。而美国就不一样了,它们直接采用“明码标价”,用能源这一筹码牢牢掌控住了盟友的命运。
不过,金钱只是表面功夫,美国真正得到的其实是掌控力。
战争前,北约内部矛盾不断,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放言“北约脑死亡”。可乌克兰一开打,北约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团结:
德国和法国原本打算走“战略自主”的路子,但如今不得不更倚重华盛顿。连芬兰、瑞典这些曾经保持中立的国家,也在这两年决定加入北约,把美国的安全保障网织得更加紧密、更加牢固。
也就是说,美国白白拿回了对欧洲的控制权,而这个控制权,比起军火和能源来说,更加珍贵。
跟它比起来,俄罗斯虽然夺取了顿巴斯的部分地区,巩固了克里米亚,但付出的代价也同样不小。
今年俄罗斯的GDP增长可能会放慢到大约0.9%,同时几乎全部依赖能源出口来支撑经济。
由于金融体系和科技企业几乎被制裁断绝,军事开支成为了无底的深渊。也就是说,俄罗斯虽然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却背负了更沉重的负担。
欧洲看起来还挺团结,但实际上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能源价格飞涨,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成本迅速攀升,许多工厂纷纷迁往美国。民众的抗议不断爆发,通货膨胀也居高不下,让欧洲的政府们真是烦得焦头烂额。
欧洲表面上赢得了道义上的认可,但实际上却是用经济实力和战略自主性换来的成果。
中国确实得到了一些好处,比如低价的能源、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一些缓冲的时间,但放在和美国的比较中,这些优势根本算不上什么,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美国不仅通过军火和能源赚了不少钱,还趁势把北约紧紧绑在战车上,这样的战略价值是用钱也难买到的。
因此,要说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谁,答案并非像外媒所说的中国,而是那边的大洋彼岸,把战争变成利润源泉的美国。
最大输家
在这场战争中,如果说美国获得最大收益的话,那乌克兰无疑成为了最受损失的那一方。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有保住领土,人员伤亡惨重,还背上了沉重的外债,未来好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扭转困局。
经过三年多的冲突,乌克兰逐渐深陷泥泞难以自拔。
前线的伤亡情况令人心惊,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已经有超过1.3万平民丧生,另有3.5万人受伤。今年7月份,单是新增的平民遇难人数就达到了286人,创下了三年来的伤亡新高纪录。
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流失,工厂关闭,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为了保证基本的运作,政府不得不不断地借钱。乌克兰的公共外债已经从2021年不到GDP的50%,一路飙升到2024年接近90%,甚至有可能在2025年突破100%。这意味着国家的收入几乎都用来偿还债务了。
但是靠外部“输血”终究不是免费午餐。
8月18日,在泽普举行的白宫会谈中,特朗普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无偿援助转变为有偿军售。也就是说,想继续战斗的话,就得自己掏钱。
对乌克兰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曾经还能期待盟友帮忙解燃眉之急,可现在不仅得坚持战斗,还得承担更加沉重的债务,战争拖得越久,债台也就越高。
更糟的是,乌克兰已经失去了很多领土。
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基本上难以再次夺回,即使未来实现了停火,实际的地图变化也难以倒转。
乌克兰人用生命和财富争取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一个更加支离破碎的土地和一个债台高筑的未来。
放眼望去,美国在数着军火和能源带来的利润,欧洲虽然满腹抱怨,但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俄罗斯扛着沉重的负担依然能坚持,唯独乌克兰既没有赢得战争,又变成了他人利益的代价。
人口大量流失、土地撕裂,经济被掏空,再加上未来几十年都难以偿还的外债,这些沉重的后果可能要好几代人才能真正弥补。
这场战斗没有出现真正的“绝对胜者”,不过要说谁输得最惨,那唯一的答案就是乌克兰。
外媒宣称“中国是最大赢家”,乍听像是在揭示一个事实,其实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美国需要解释财政压力,欧洲想掩饰自己的困境,乌克兰则需要安抚国内民心,于是把中国摆在焦点位置,这样做就变得轻松不少。
实际上,美国借此机会大肆添钱,乌克兰的损失最为惨重,而中国则只获得了一点微小的喘息和一些回旋的空间。
所谓的“最大赢家”,其实只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新形式而已。
当西方的舆论不断把中国推到风口浪尖时,他们更应该问的,不是“中国取得了多少胜利”,而是“为什么总喜欢把中国塑造成假想敌”。
参考文献: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4年2月).《商报》: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成为最大受益者。
新华社.(2025年8月19日).《美乌欧白宫会议:泽连斯基态度软化,美欧分歧暴露》
北京日报.(2025年8月19日).《特朗普在会见泽连斯基时表示,美国现在不再是“免费提供”,而变成了“有偿销售”武器》
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
(DSCA). (2024). 主要武器销售和对外军事销售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25)发布了《2025年世界经济展望:俄罗斯国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