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直播一定要团队运作?在这个连隔壁老王都能开个账号卖瓜子的年代,王晓举偏偏选了条“清流”路线。最近,他带着亲妈、媳妇,还有一众亲友团,搬进山水之间,一边喝茶一边唠嗑,还顺手把生活搬上了直播间。镜头里没有滤镜美颜,没有精心设计的脚本,有的只是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但网友们可不买账,“这背后是不是有专业团队操作?”弹幕比山里的蚊子还密集。
面对质疑,王晓举倒也不藏着掖着。他笑呵呵地回怼:“我们团队就是我妈、媳妇儿、弟弟,还有好朋友。”你看,这年头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运营总监,亲弟弟兼职场务,小舅子负责颜值担当——这阵容,比某些网红工作室还接地气。
说到小舅子,这位新晋帅哥刚露脸就被网友围观得有点懵圈。毕竟在互联网江湖,“新面孔”三个字自带流量密码。不少人起哄让他多露几次脸,可惜小伙腼腆得很,只敢闪现一下就躲回幕后。有意思的是,就连河南妈妈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人家正在给外孙们当保姆,两天后才安排两位妈妈见面。这种家庭联谊式直播,比春晚抢红包还有人情味。
当然,不是所有声音都温柔如水。有女性朋友忍不住插话澄清:“我们是来帮忙凑热闹,他们真不会搞什么高科技。”但即便如此,总有人盯着打赏那点事儿。“不开打赏会影响流量,你懂吗?”“以后再开吧,就算开了大家也别刷钱!”王晓举这番话听起来像极了老北京胡同口的大爷劝赌:“玩可以,就是别真下血本。”
不得不说,这对夫妻嘴皮子溜得很,把生活聊出了综艺感,也难怪不少粉丝直呼过瘾。而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那份朴实无华的孝心。母亲坐在镜头前,说不上几句完整的话,却满脸幸福;她身体不好,高血压、高血糖、干眼症全赶上,但依然愿意陪孩子晒太阳唠嗑。这三天做检查折腾下来,好歹药调好了,人没虚脱,全靠一家人的细致照料。
最戳泪点的一句话莫过于:“我妈妈生我小,我要养我妈妈老。”简单八个字,道尽多少中国家庭未曾言明却始终坚守的人伦底色。在娱乐至死时代,我们见惯太多孝道营销号假哭实赚,也吃够鸡汤文煽情套路,可这一刻,看见他们一家人真实互动,那种温暖是真骗不了人的。
网络上的讨论也是五花八门。有支持者留言:“看你们这样聊天比追剧强多了!”还有调侃党吐槽:“不开打赏,是怕粉丝穷还是怕自己红?”更有理智派分析,“这种原生态内容,其实更容易拉近与观众距离。”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很多所谓“走心”节目都是按部就班地煽情,要么硬凹励志,要么拼命卖惨,最后不是收割韭菜就是薅粉丝羊毛。而像王晓举这样,把家常便饭摆上台面的反而稀缺。他没用大数据推送热点,也没雇编导写脚本,全凭日常烟火气撑起了一场又一场线上聚会。这才叫生活,而不是表演人生秀!
不过,从商业角度来看,如果一直拒绝打赏、不搞变现,是不是太佛系?平台规则千变万化,不捞金等于放弃市场蛋糕。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把网络当成记录美好和传递善意的平台,而非单纯赚钱机器,是不是反而更容易获得持久认可?
对于普通中年观众来说,其实并不关心主播有没有豪华灯光师,更在乎屏幕另一端是不是一个真实可爱的普通人。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期待下一次喝茶闲聊,那说明这样的内容已经慢慢扎根进你的日常。当娱乐行业越来越卷的时候,坚持做自己或许才是最大的勇气——哪怕只是一杯普洱配上一壶白开水,也足以让千万屏幕前的人跟着咂摸出滋味来。
从另一个层面讲,中国传统孝道精神,在快节奏社会中似乎正逐渐被忽略。当媒体纷纷报道明星赡养老人的新闻时,大多数家庭默默承担责任,从未张扬炫耀。一旦这些平凡故事进入公众视野,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欣赏那些不起眼的小善良、小坚持呢?
如果非要给类似“真人秀式”的素人直播提建议,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邀请网友分享自己的父母趣事或者健康心得,让彼此交流形成共鸣。同时,对于医疗信息透明披露,对其他同样处境的人也是一种鼓励。当然啦,该保护隐私的时候还是不能马虎,否则分分钟被键盘侠扒出祖宗十八代,到时候不仅尴尬,还可能惹祸上身。
归根结底,无论有没有专业团队,无论赚不赚钱,只要能够把平凡日子过出花样,让更多人在忙碌之余体会到家的温暖,这样的小型直播间就值得存在下去。不需要舞台灯光闪烁,更不用争抢榜单排名,一句贴心问候、一杯香茗足矣抵挡世间风雨。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打造IP、人设随时翻车的大环境下,你觉得“不营业”的真诚还能撑多久,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