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信一出,马上在高层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站在一边,有些人叫好,觉得林晓霖总算替四野将士发声,喊出了被忽略多年的“历史正名”;而另一边,反对声浪也冒头了,有人担心,一旦为四野、为林彪夸功,是否会触碰某些不可说的历史“红线”?场面一度陷入剑拔弩张的拉锯。有知情人士透露,陈云当时拿着信,眉头深锁,显然也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真的推动这两项请求?但更大悬念来了,信里到底写了啥,让人忐忑不安?
解开谜团要从头说起。林晓霖在信里并没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一是请求修编一部客观还原第四野战军功绩的战史,二是希望在平津战役发生地天津建个纪念馆,让后人能直观了解那场决定中国北方命运的关键一战。有人说,她这是帮父亲林彪“正名”;也有人认为,她是希望所有为国流血的将士都能被记住,无论他们今后名声如何。更有普通百姓议论,“一个四野能打半壁江山,凭啥就没本系统的战史?”历史爱好者在茶余饭后也常常摇头感叹,这些血战的故事居然没人系统整理过,岂不是让后人摸不着头脑?
就在外界等着猛料的时候,事情宛如江面无风,一度沉静下来。没有大新闻,也没有公开讨论,有人甚至觉得是不是“不了了之”了?反对的声音开始冒泡,“战争是集体的,不是某个人的功劳秀。”还有人补刀:“历史是历史,别动不动就提家族荣誉。”这时候,强势推进变得艰难,所有的动作都只能悄悄推进。人们开始有些麻木,对历史的不公好像都淡然处之。真相难道要再次被埋在档案室的角落里吗?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逆转。幕后推手陈云没有选择袖手旁观。凭借着多年革命经历和对四野历史的了解,他明白,如果现在再不站出来说点什么,后人很可能就看不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他找到了当年老战友洪学智,两人暗中研究对策,终於一鼓作气把请示报告上报中央军委。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军委居然还真“上心”了!一支专门小组迅速成立,洪学智亲自挂帅,编写组偷偷忙活起来,天津的纪念馆选址也悄悄确定——历史的转折点就这样静悄悄降临。而此时,普通百姓还以为一切都归于平淡,殊不知大楼里灯火通明。
历史的列车刚刚驶离月台,前方却有新的障碍。四野战史的具体编写过程困难重重。战争亲历者已经所剩无几,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难以寻找。如何在政治和事实之间“走钢丝”?既要公正记述,又要小心不会“过头”。有保守人士公开质疑:“林彪的结局众所周知,这要是大书特书,难道就不怕影响政治清明?”矛盾开始进一步升级,编写小组面对的信息碎片多如牛毛,但到底怎样剪裁,所有人各执一词,工作几度陷入僵局。小组里甚至出现争吵,有人主张重点突出集体功绩,另一拨儿则拼命想突出指挥者个人贡献。和解越来越遥远,僵持成常态。
照理说,四野战士流血牺牲、林晓霖胆大求助、陈云操心推动,听上去每一步都很了不起。可要是咱撇开这些动人的“背景音乐”再细想,真就那么简单吗?有人说,“这么喜欢写战史,咋不自己琢磨着写,还非得央求大人物?”还有人调侃,“修纪念馆了不起,倒不如多给当年没名没姓的老战士修修坟。”任何集体荣誉背后都有无数遗落的名字,这回算是借“林彪女儿”的关系搭了场台子,也不过是说明老一辈“人脉还在”罢了。表面是保护历史,实际上是不是也是一种“家族情结”?既然四野是四野,林彪是林彪,这区分到底是给谁看的?看似夸林晓霖的坚持和胆量,也是在提醒权力“话语权”有时候还能改变历史走向。你说,这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人为四野“正名”拍案叫好,觉得历史终于拨云见日;也有人嘀咕,凭啥林彪的后人能推动这么关键的纪念工程?难不成在这国里,只有有关系有身份的家庭,历史才会为你正名?老百姓的爷爷、外公也曾在战场上流过血、拼过命,凭啥没人替他们单独写个战史或者修个纪念馆?你怎么是该为“有头有脸”的贡献者多写几笔,还是该把普通人的英雄史也一并载入正史?等你留言聊聊这些年的历史正名,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