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总理一句“福利撑不住”,把会议室直接冻成了冰窖,连咳嗽都得小声。“这不是说我们一年白忙活?”后排有人嘀咕,麦克风一秒没关,全场秒拦截尴尬。
第二天,联邦统计局补刀:二季度GDP跌幅从0.1%调低到0.3%,妥妥六个月连降,教科书式技术性衰退。数字不吓人,吓人的是它坐实了一条社媒热搜:德国人终于穷到连福利都养不起。无论街头小贩还是研究所大神都在问,钱呢?
答案三天后出炉。民调公司甩出成绩单:极右翼德国选择党冲26%,第一次踩过默茨的联盟党头顶,社民党只剩17%,摆明了怨气投递站。不少老百姓在票箱前啥都没想,就图一句“先顾自己”。
一周后,《图片报》抖出财政部“大采购”订单:470亿欧丢进公民基本收入,222亿欧给移民安置,63亿欧送乌克兰难民。名字叫人道,可钱说到底全是纳税人口袋。街上的冷嘲热讽像秋风吹树叶,一片又一片。
更扎心的是本地工厂。博世、拜耳、大陆排着队把产线迁到波兰、墨西哥,理由简单:电费、气费、人工贵得离谱。德国国内破产申请数据咔咔上涨,一些老工业城市的失业率直接把亮红灯的门卫都吓哭。
默茨想砍福利,却先拍胸脯保证不碰中型企业税。这话一亮,舆论瞬间爆炸:你砍老百姓的奶酪,却不从老板兜里掏钱?社民党二号人物克林贝尔冒出来打圆场:想个“创新办法”,翻译成人话就是:传统福利圈子谁也别想动。
极右翼的魏德尔抓住了空档。地铁里广告连环轰炸:开北溪、买便宜俄气,把军援乌克兰的钱拿回来看病读书。评论区瞬间被网友刷屏:“感觉不是亲俄,是亲钱包”。东部萨克森州的民调飙到35%,主流政党在那边已经快查无此人。
马斯克一样的德国大叔都看不懂的操作来了:默茨白天呼吁泽连斯基跟普京聊一聊,晚上却批了5亿美元军援。极右翼骂“拱火”,左翼骂“软蛋”,社交平台同一页面左右互搏,总理用手机刷新闻的时候,脸大概绿得能放进史莱姆工厂。
更有意思的是商界的偷偷摸摸。北溪二号B线的技术评估被匿名送到几家能源央企桌上,文件抬头一行小字:重启供气,一年省35亿欧支出。厂长们眉开眼笑,环保组织在X(原推特)上怒砸六字:请停止开倒车。
假如德国真停手,乌克兰战场立刻缺弹少粮。五角大楼提前放风:欧洲不掏钱,美国也收紧。Vector民调显示,美国网友举手表态:给乌克兰46%降到31%。泽连斯基还没开麦,欧美网友的争吵声已提前到站。
法国国民联盟、意大利兄弟会隔岸添油:我们也想跟德国一起降援助。一次德国转向就可能变成连锁反应,欧盟引以为傲的“团结价”怕是要改全场五折。波兰欧盟补贴争端这个长尾词出现的时候,华沙已经绕着加油站排了四列长队。
街头游行率先在东德爆发。莱比锡的“要供暖不要坦克”口号被TikTok搬运,一句外语不会的大妈也能点赞到10万加。入秋降温测试的是暖气,也是选票。能源公司抖着手试算模型:12月账单比去年贵出40%起步。
社民党青年团删掉休假照片,集体换上红色头像,直接在社媒放出狠话:2026预算敢砍福利就硬杠。联盟党里也冒出人提“先停军援”议案。两边像两条地铁线轰然对撞,车站里没戴耳机的乘客都听得见火花。
勃兰登堡门那天夜里突然熄灯,照片被疯转。有人猜是抗议,有人猜是节电,隔天人肉回复:灯管烧了,维修预算没批。手机屏幕前,网友打下一行哈哈哈,气氛却比哭丧还沉闷。
有人说普京什么都没干,就把了一杯伏特加蹲墙角,欧洲就自己扭成麻花。其实也不是魔法,就是德国选项卡点歪:一边是福利床垫,一边是军援弹簧,都想坐,结果双双翻船。非要二选一,别怪大家掀桌。
这片子还在拍。下一幕是9月联邦议院预算大考,再下一幕可能全民提前投票。至于导演是谁,暂时没人买票。
出门问一句:今年冬天德国选暖气还是选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