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美国的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曾搞过一次兵棋演练,模拟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爆发冲突的场景。
在这次兵棋演练中,CSIS估计,一旦中美爆发冲突,中国至少会发射2000枚东风导弹,攻击美国的第一、第二“岛链”。到那时,美国和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友”可能会损失大约400架飞机。
甚至在这个情况下,美军的飞机都可能连起飞的机会都没有了。
美军在亚太已经彻底失去了优势
其实,CSIS这个推演的结论,很多普通人都能看得很明白了。
这些年来,中国火箭军发展得飞快,导致美国的第一、第二“岛链”对中国来说基本没啥用了,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
说到火箭军的技术力量啊,不光拥有像东风-15那种数量多、管饱的“老牌导弹”,还能掌握东风-17这种高超音速的尖端武器。
特别是东风-17导弹,作为高超音速武器,它在理论上几乎难以被防御。结果就在“第一岛链”上,即使美国布置再多、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难以有效遏制。
而且,火箭军还有东风-26这一型中程弹道导弹,它的最大射程能超过4000公里,攻击范围甚至可以覆盖美国“第二岛链”上的关岛地区。
说到火箭军的规模,目前咱们中国的火箭军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战略导弹部队”了,手里握有数千枚各种型号的导弹,实力相当强大。
CSIS估计火箭军在战时至少能动用2000枚各型东风导弹,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手里的东风导弹总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对美国来说,更带来压力的是,中国可是全球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产能远远超过整个北约总和,简直多出好几倍。
一旦中国觉得台海局势快要爆发,准备大量制造东风导弹,那相关的生产线就会迅速展开,效率惊人。
要是真的打起来的话,中国也不会缺少东风导弹,基本上都准备得妥妥的。
现在美国一些智库的分析是,中国手里大概有好几千枚导弹,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这个数字肯定会越来越多。估计再过几年,火箭军那边掌握的导弹数量就可能突破一万枚了。
可以看得出来,现在台海的形势下,美国其实已经彻底吃了亏。要是真的打起来,依靠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上的兵力,基本撑不住局面。
美国的军事策略
其实,美国也没掉链子,开始在军力方面做点“动作”。他们不断加强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上的部署,比如增加军舰、飞机的巡航频率,还在技术装备上下功夫,搞一些先进武器的试验,试图弥补自己在实力上的劣势。
其实,美国也没闲着,逐渐转向了“分布式作战体系”,在军事布局上做了不少“掉头”。他们开始多点部署兵力,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打击灵活性和抗打击能力,逐步实现更为分散、灵活的作战模式。
所谓的“分布式作战体系”,就是说把原来那种规模大、目标明确的军队单元,拆成很多更小的单位,然后散布在更广阔的区域里。这么一来,作战形势就变得更难预测也更难打击。
比方说,美国原本在日本那边的一个机场,能容纳100架F-16战机。
但是,考虑到这个机场面积挺大,而且那100架F-16战机都挤在一块儿,只要几枚东风导弹就能全部搞定,轻轻松松就能摧毁整座机场。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打算把那100架F-16战机拆开来,分成每组5架,然后分散在20个小型机场里。这20个机场散布在日本的各个角落。
要是解放军想要把这100架F-16战机全都弄毁,估计得动用至少20枚东风导弹才能办到。
实际上,从2022年起头,美国就开始搭建这种“分散式作战体系”了。
当时,美国海军在国会上提出了一份名叫《The Navy Must Decentralize Information Warfare》的报告,接着,美军也用了一年多左右的时间进行研究,之后就着手打造这个“分布式作战体系”。
目前,美国的这种“分布式作战体系”,主要由美国海军负责实施,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更多、体积更小的军舰,来与解放军进行对峙。
而且,这些美国舰艇还得避免和解放军的兵力正面对抗,把正面交锋变成以侧翼骚扰为主的战术。
换句话说,美国想把原先以航母、驱逐舰为主要武器的海军力量,改成以潜艇、快艇为主的小型舰艇,然后在亚太地区和解放军打起“游击战”。
其实,美国这套军事战术,中国以前也试过,叫作“中国的空潜快”。
在2010年前,中国在海军实力上比美国还要强一些,打算主要依靠空军、潜艇和导弹快艇,组建一支能在短时间内具备一定海战能力的海上力量。
说到这点,说白了,那会儿造了不少022导弹艇,算是当年的典型代表了。
要说这个,当年中国搞“空潜快”,实际上也是认了美国海军更厉害,自己的海上实力跟美国比起来根本没得比。
如今美国也在搞“空潜快”,这就说明它也承认自己在亚太区域不敌中国,实力上还差点意思。
美国军事策略能发挥的效果未知
尽管美国在亚太地区试图推行“分布式作战体系”,搞“空潜快”,但到底成效咋样,还是个大问号,情况还得看后续表现。
要搞一个更小的新机场,可得花不少钱,建造快艇也是一样,都是需要投入资金的。
目前,美国在第一、第二“岛链”上开发的机场,都是从冷战开始到现在这几十年逐步建起来的成果。
要是美国想调整在第一、第二“岛链”上的军事部署,把原本集中在某几处的实力拆散成多点布防,花费肯定不会少。估计得投入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具体数目得看调整的范围和程度。有啥具体方案没?这样一来资金预算也会更明确一些。
至于建造小艇吧,以美国目前的军工生产水平来看,这玩意儿对他们来说也是挺贵的。
你说的这“小艇”美国也不是第一次造了。目前他们的现役有两款濒海战斗舰,满载排水大概就在3000吨左右。
不过呢,这些濒海战斗舰的造价啊,首艇都得花五亿美元以上。
用这个价格的话,基本上就能造出一艘052D型驱逐舰的大半甚至是一艘054系列的护卫舰了。
至于潜艇嘛,那就更昂贵些了。现代潜艇本身就不算廉价,一艘核潜艇的造价起码也得10到2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最新的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单艘的造价估计超过60亿美元,首舰的花费甚至可能冲到140亿美元,比中俄核潜艇贵了不少。
即使美国想在亚太地区调整军事布局,由于经费限制和自身的军工实力限制,成效也就那么点,难以大规模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