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三条本该动工的聊城周边高速,为什么连续两次招标都流标了?答案不是简单的“没人投钱”,而是多重现实和制度因素叠加的结果。
先把事情说清楚:被卡住的三条线路是临清(鲁冀界)—莘县(鲁豫界)、高唐—台前(鲁豫界)和东阿—聊城,总长约215公里,计划工期都是36个月,设计时速多为120公里。东阿—聊城按双向六车道,其余为双向四车道。聊城现有通车约610公里,规划690公里,总量接近1300公里,在山东也算靠前;山东全省通车约8700公里,双向六车道及以上占比约37%。从区域发展看,这三条高速价值明显:能加强鲁西内外联通,带动县域经济联动和产业承载。
可问题在哪里?别以为只是“没人出钱”那么简单。几条关键原因值得注意:
- 路多穿县城,客货流量预期偏低,回收期长,投资人算账自然保守。
- 这次采取打包招标,总投资接近300亿元,门槛高、资金占用大,压得许多企业喘不过气来。
- 融资成本、建筑材料和人工都涨了,风险偏好下降,投资人更青睐短平快和确定性强的项目。
- 地方财政与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够灵活,单靠市场筹资难以覆盖整个缺口。30年收费权不是万能钥匙:收益预期、成本压力和配套政策三项不到位,资本就会退避。
看问题得多角度思考。对聊城来说,这三条路是战略性基础设施,建成后红利长期且分布广;对投资人来说,核心是怎样分散风险、调整时序、优化回报;对政府操作层面,能不能把“大包”拆成“小包”,引入分段建设和稳定的财政补贴或可行性缺口补偿,将直接影响招标结果。老百姓眼里,则是“开不开工,关乎出行和发展”,看到两次流标,难免着急和不安——群里有人直言“再不动工咱就等到下辈子了”
可行的几条路子可以试试:
1、分段拆包,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中小施工单位能参与,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2、引入可行性缺口补偿与阶段性财政兜底,减少市场风险对资本决策的冲击。
3、推行混合所有制融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共担风险,探索收益分配和运营激励机制。
4、优化建设时序,先建关键节点和路段,快速释放通行红利,带动沿线经济增长,再推进剩余段落。
一句话总结:这匹“赛马”没病,主要是鞍子不合适。要想让它重新上鞍,既需要市场的资金和勇气,也需要政府在融资、风险分担和组织方式上做出更灵活的安排。你要是手里有几十亿,是愿意投拆包分段、稳着回报的模式,还是赌那种一次到位的大包?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