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68岁离休再出山 71岁授上将 92岁传奇将军王诚汉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70 发布日期:2025-07-11 14:55

提到一位老将军,年近古稀却依然被国家委以重任,71岁才被授予上将军衔,最终活到92岁高龄才去世,这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位名叫王诚汉的将军,看看他究竟是如何在离休之后,又被组织重新任命,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的。

事情得从1985年说起。那一年,全国军队正在进行一场规模庞大的编制调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编”或“裁军”。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对当时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在成都军区司令部的一次会议上,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和沉重。当时68岁的王诚汉将军,虽然已是白发苍苍,但他作为成都军区司令员,步态依然稳健。面对当时许多官兵对整编工作的疑虑和抵触情绪,他用一句坚定的话语稳定了军心:“整编风一来,你们先把部队稳住,后面的事我顶着。”这简短的十六个字,展现了一位老军人的担当和魄力,也有效地平息了会场内外的各种议论和担忧。

当时,军队内部对于这次整编确实有很多实际的顾虑。比如,如果成都军区真的像传闻那样要与昆明军区合并,那就意味着至少一半的师、团级单位需要整体搬迁,这不仅仅是部队编制的调整,更涉及到数万官兵及其家属的安置问题。孩子上学、家属就业、营房分配等等,都是摆在眼前活生生的难题。大家普遍担心,一旦生活秩序被打乱,部队的正常训练和战备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王诚汉将军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以身作则。他首先向中央军委表明了坚决服从整编决定的立场,同时,他也结合自己多年在西南边防的经验,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一是西南边防警戒线必须留足足够的机动兵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二是作为重要军事力量的防空部队不应该被削弱;三是连接成都和昆明的重要交通线沿线,最好能保留现有的驻地部队。这些建议虽然没有用任何抱怨或强调困难的词语,但字字句句都切中了要害,体现了他对国家战略大局和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

中央军委经过认真研究,采纳了王诚汉将军的部分建议,最终决定保留成都军区的番号,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成都和昆明两大战略方向,同时同意在西南地区保持相对充足的防空和边防兵力。这个结果,让一线官兵们都感到非常满意,部队的士气也得到了稳定。

就在大家以为王诚汉将军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可以功成身退的时候,他却收到了一份“离休”通知。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已经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龄。身边不少人都劝他,是时候好好休息,安享晚年了。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将军是闲不住的。果然,没过多久,中央又下达了一份新的任命:王诚汉将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政治委员。

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军事科学院是军队的最高军事科研机构,负责军事理论研究和新军事技术发展。当时,中国的军事科研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普遍存在着“重部队经验、轻理论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更看重部队的实际作战经验,而对军事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重视不够,很多研究机构甚至拿不出像样的试验数据链。在这种背景下,一位长期在一线部队指挥作战的老将军来领导军事科研工作,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有军事科学院的化学研究室主任在体检时听到这个消息,脱口而出:“这下有人来管咱们了!”这句话,既有对新领导到来的好奇,也隐约透露出对过去科研体制的一些不满。

王诚汉将军到任后,并没有急于发号施令,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他把自己的办公椅推到窗边,然后就亲自到机关各处室去“串门”,和年轻的研究员们面对面交流。他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写论文时最怕什么?”有人开玩笑说:“怕领导不批经费。”他听了笑呵呵地说:“我不是来卡你们的,我是来想办法让经费花得更值。”他把这些问题都认真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他走访了二十多个课题组,提出了上百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整理成一份长达六千字的报告,递交给了中央军委。这份报告,没有空话套话,全部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和针对性建议。这份报告推动了后来“3.28指示”的落地,即军事科学院率先实行开放式研究体制。这意味着,只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经过专家评审可行的科研项目,都将优先立项。这一举措打破了过去一些僵化的科研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除了科研体制的改革,王诚汉将军还关注人事制度的改革。他认为,科研干部不能只看资历,更要看实际的工作成果。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抛出了一句颇具冲击力的话:“新头脑不进来,老骨头也迟早要钙化。”这句话虽然有些直接,却点出了当时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他的坚持,促使军事科学院两次调整领导班子,优化了干部的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使得干部队伍真正实现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当时军事科学院的宿舍楼比较老旧,一到梅雨季节就漏水严重。他亲自跑财务部门审批装修款,发现经费不足后,甚至自己掏钱购买防水材料。科研中心的楼道照明坏了,他拄着拐杖,拿着手电筒去巡视,看到线路杂乱,还开玩笑说:“布线都像堆鸡窝,今晚我睡不踏实。”他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感染了很多人。不少年轻的研究员被他这种劲头“逼”得加班加点,常常到凌晨一两点才把研究报告发到他的桌上。

到了1988年秋天,中央军委公布了恢复军衔制后的首批上将名单。71岁的王诚汉将军名列其中,这无疑是对他多年来贡献的最高肯定。在授衔大会上,有首长握着他的手说:“老王,改革有风险,你顶得住。”他简单而有力地回答了五个字:“顶得住,值得。”这五个字,道出了他内心对国家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获得上将军衔后,王诚汉将军又在军事科学院工作了两年。这两年里,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推动将信息化作战、联合战役、太空利用等一系列前瞻性的军事概念纳入军事科学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中。这些超前的理念,在当时看来或许有些遥远,但事后证明,他具有非常敏锐的战略眼光。

直到1990年,73岁的王诚汉将军才主动向组织申请退居二线。他给出的理由是:“新课题多得很,我这把岁数不足以陪他们跑太久,要让年轻人打头阵。”这句话,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品格,也展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信任和期望。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王诚汉将军并没有停止思考和学习。他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撰写回忆录中,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其中最常出现的两个词就是“实践”和“人才”。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写一些传奇的往事,他摆摆手说:“传奇留给戏剧家,我只记过程和数据,他们以后用得上。”这表明了他严谨务实的态度。

2009年春末,92岁的王诚汉将军在北京玉泉山安详离世。噩耗传来,军事科学院为他降下了半旗。那天傍晚,一位曾被他“逼”着重写过十遍研究方案的中年专家,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一句话:“老人家走了,我们手里的活儿还得接着干。”这句话,与二十多年前王诚汉将军那句“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遥相呼应,也传递出他那种严谨求实、勇于担当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热问计划#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