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你刷短视频,有没有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地方都在搞大工程,热火朝天,看起来经济一片大好。但你点开开发商的名字,总是一脸懵逼,叫什么“城投”、“建投”、“发展”、“置业”的,听着就特别像公务员的食堂菜单,朴实无华且让你毫无记忆点。
你再仔细一看,这些公司的背后,站着的都是同一个“爸爸”——地方国资委。
就像前几天,河南信阳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四块住宅用地在网上拍卖。结果呢?没有龙争虎斗,没有激情举牌,甚至连个像样的围观群众都没有。四块地,全被几家信阳本地的国企,以一分钱都没加的起始价,安安静LING静地拿走了。
整个过程,顺利得就像你们公司楼下那家总没人排队但就是不倒闭的兰州拉面,主打一个情绪稳定。
这事儿你要是当个普通新闻看,三秒钟就划过去了。但你只要稍微把脑子里的水倒一倒,就会发现这背后全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骚操作。
这根本不是什么房地产交易,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务魔术,或者说,是地方财政的一场“左脚踩右脚上天”的极限自救。
我们先来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信阳这次出让的四块地,位置不能说偏僻,但配套也谈不上成熟,周边很多路都还是地图上搜不到的“规划路”,属于典型的“开荒”地块。楼面价从一千三到一千八,看着不贵,但问题是,谁来买?
答案是,没人。
你没看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民营房企们早就不是前几年那个揣着钱到处抢地王的愣头青了。他们现在一个个比谁都精,手里的现金流比大学生的头发还珍贵,多看一块地都怕脏了眼睛。
对他们来说,拿地就像开盲盒,以前开出来可能是限量版手办,现在开出来大概率是一坨需要自己收拾的答辩。地价、建安成本、财务成本、遥遥无期的回款周期,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所以他们的选择非常统一:躺平,观望,打死也不出手。
这就尴尬了。
对于地方来说,土地出让金是什么?那不是简单的钱,那是发动机的燃料,是城市运转的血液,是发工资、搞基建、保民生的命根子。现在发动机眼看就要熄火了,能不急吗?
常规的商业逻辑走不通了,怎么办?
你以为他们会降价大甩卖?天真了。地价要是公开跳水,那跟当众承认自己不行了有什么区别?整个区域的资产价值都会跟着崩塌,银行的抵押物要重新估值,存量房的业主能把售楼处给掀了。
所以,只能启动Plan B。
这个Plan B的核心思想,就八个字:自产自销,循环创造。
你民企不买是吧?行,我自己开个马甲公司来买。于是,信阳智信、信阳政祥、信阳政瑞、信阳政丰这些公司就闪亮登场了。你看这名字,又“政”又“信”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编制血统。
他们是干啥的?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的“白手套”,或者说是“工具人”。
整个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地方政府把土地挂出来卖,定一个既能保住面子又能完成任务的起始价。
第二步,旗下的城投、建投公司(也就是上面那些“政”字头公司)粉墨登场,以起始价“竞得”这块土地,一分钱都不多加,主打一个低调。
第三-步,钱从哪来?当然不是自己掏。这些公司会拿着这块刚刚到手的土地,跑到银行去,理直气壮地办理抵押贷款。因为土地是硬资产,银行也乐于放贷,毕竟这也是在支持地方建设,政治正确。
第四步,银行放出来的贷款,就作为“土地出让金”,哗啦啦地流回了地方财政的口袋里。
你看,一个完美的闭环就形成了。
在这场游戏中,谁是赢家?
地方政府赢了。财政收入的窟窿暂时补上了,账面数据好看了,土地市场没有出现“流拍”的尴尬场面,维持了表面的繁荣和稳定。这叫什么?这就叫“报表优化大师”。
银行也“赢”了。完成了支持地方经济的任务指标,找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靠谱的资产作为抵押,业务量上去了,皆大欢喜。
那谁输了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从表面上看,好像没人输。钱只是从银行流出来,在政府和国企之间转了一圈,最后又以基建投资等形式流回社会。
但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这个模式的本质,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它并没有创造任何新的增量价值,只是把债务从一个口袋转移到了另一个口袋,并且把整个链条拉长了。
城投公司拿了地,背上了巨额的银行贷款。这贷款是要还本付息的。拿什么还?当然是把地建成房子卖掉。
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房子卖给谁?
如果市场一直这么冷下去,房子卖不掉,回款比老太太过马路还慢,那银行的贷款怎么办?城投的债务怎么办?这就像你忽悠朋友办了张健身卡,跟他说能练出八块腹肌,结果他就是去洗了两次澡,现在卡债肉偿,只能你来扛。
最终,这个压力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导。
这种玩法,本质上是一种“快种快收”的短期策略,为了解决眼前的现金流问题,把风险后置了。它赌的是未来的市场会回暖,未来的经济会好转,未来的居民收入会增加,未来会有人来接盘。
所以,你看懂了吗?
当你在新闻上看到某地土地市场“平稳成交”,清一色是本地国企托底的时候,你要明白几件事。
第一,这不是市场经济行为,这是计划经济的遗风在展现肌肉。它反映的不是市场的热度,而是市场的真实温度已经低到需要开暖气了。
第二,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在一线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民营资本,已经极度谨慎。他们不玩了?不,他们只是不傻了。他们比谁都清楚,风停了的时候,猪摔得有多惨。
第三,你以为这是在搞城市建设?不,这是在做金融工程。你以为这是在盖房子?不,这是在印钞票。你以为这是发展的雄心?朋友,这可能只是为了年底能把工资发出来的刚需。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模式一无是处。在特定时期,它确实能起到稳定市场、保障基建、托底经济的作用,避免了硬着陆的风险。但这终究是一种“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真正的问题是,换来的时间里,空间能不能如期出现。
所以,以后再看到这种新闻,别再傻乎乎地觉得“哇,我们这里又要大发展了”。你得学会像一个老司机一样,透过车窗上绚丽的贴纸,看清楚发动机舱里是不是已经开始冒烟了。
毕竟,宏大叙事的BGM再热血,也改变不了你我每个月要还的房贷和信用卡。而那些在地图上还搜不到的“规划路”,最终通向哪里,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