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夏天,泰州姜堰像个忙碌的车间,热气腾腾但条理井然。
上半年成绩单先说一句亮眼的1—6月地区生产总值约498.3亿元,增速6.4%,在泰州市里跑在了第一梯队。这可不是偶然,而是“接得住”“干得好”的结果。
先说一个听来像工业大片的故事。张甸镇一家新材料公司,攻克了长期被“卡脖子”的船用低温绝缘胶板技术。这种材料要在接近零下190℃的条件下仍然稳定工作,是LNG运输船的关键配件。公司和上海一家大型造船厂力研发,产品通过了严苛测试,正准备申请国际认证。一旦全面投产,年产值可望上2亿元,后续扩产冲击5亿元目标,营业税收也会更可观。换句话说,上海在造大船,姜堰在供关键零部件,配得很默契。
再看机器人这出戏。擎朗这家在商用机器人领域名声不小的企业,把超级智造基地放到姜堰。一期试产就交出4000多台、3000多万元的成绩单,接下来月产能目标锁定在600到1000台。更大的动作是拟投入几十亿做二期,目标带动上下游企业集中,形成上百亿规模的产业链集群。把上海的创新力和姜堰的制造力拼在一,能擦出不少火花。
姜堰的打法不止于单兵作战。通过在浦东临港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把上海的创意、人才和试验成果往这边引一引、落一落。还打通了内河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物流顺了,对接上海也更顺畅了。
有时候,大项目一锤定音。申能的新能源汽车驱动定子项目,就是在这种跨区域协作下落地的“重磅货”。总投资超百亿,一期正在紧张建设中,达产后目标是年产140万台高端定子、年销售上百亿级别,这类项目会把整个配套链带动来。
姜堰在做三件事接好上海的“溢出”项目,让创新能在本地化成生产力;用制造基础把小而美的技术变成大规模产品;再把服务和政策打磨得更好,让来投资的企业能“落得快、长得好、走得远”。从单纯接到协同发展、从点对点作到构建产业生态,这条路越走越宽。
对当地企业、对城市格局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有挑战。机会是配套齐了、链条长了,能接更多高端任务;挑战是要持续吸引人才、稳定供应链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姜堰做了不少功课,接下来要靠速度和耐心把这些计划变成现实。
旁边有个大都市不等于只能当“搬运工”。像姜堰这样,把配套做精做成产业集群,同样能闷声发大财,成为上海产业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黄金配角”。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