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号到9号之间,发生了一件挺挺有趣的事儿。
中俄蒙三国在边境地区联合举行了一场军演,叫做“边防合作-2025”。
你可能会觉得军事演习挺普遍的吧?
重点在于,这次是第一次由三方联合让边防部队一起参与演练。
这次采用“三方联合”的方式,让边防部队共同参与演练,意义可不小。
更有意思的是演练的主题:
联合应对和打击边境地区的破坏行为。
就是三家联手合作,防止有人在边境闹事。
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一个细节——国旗悬挂的位置。
蒙古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蒙古的基本情况。
蒙古这个国家,地理位置挺特殊的,面积很大,但人口不多。
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可人口只有350万。
这个地方的面积跟新疆差不多,但人口只有大城市里一个小区的人数。
而且,它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独立国家。
大约有30%的人口从事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地理和人口条件,让蒙古很难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
要明白这次演练的重要性,得先回顾一下蒙古这些年来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1991年苏联解体后,蒙古也变得一头雾水。
要知道,蒙古曾被视作苏联的第15个共和国。
因为宣传苏联文化,蒙古一度差点失去自己祖先的语言和文字。
苏联这个大哥没了,蒙古突然觉得自己像是变成了孤儿一样。
蒙古一直处在中俄两大国的夹缝中,这个地理位置真是挺特别的。
按照常理,和邻近的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但蒙古的想法并不一样,一会儿试图向西方靠拢,一会儿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
怎么办?
蒙古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推行第三邻国政策。
“第三邻国”政策指的是蒙古在国际关系中,试图通过与邻近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避免陷入大国的夹缝,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简单来说,除了中俄两个邻国,蒙古还得找个“第三方”来帮忙牵制,保持平衡。
在2023年8月,蒙古国的奥云额尔登访美的时候。
蒙美两国共同发布了关于战略第三邻国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个政策听起来挺聪明:
我并不完全依靠中国,也不完全依赖俄罗斯。
我还涉及到美国、日本、韩国这些邻近的第三方国家。
这样一来,我就能左右逢源,谁都不会得罪。
问题在于,梦想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让人觉得很残酷。
来看几个数字,你就会发现蒙古的“第三邻国”政策到底有多么不切实际。
2024年1到12月,蒙古国煤炭的出口总量累计达到8375.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3%。
这些超过8000万吨的煤炭主要卖给了中国、俄罗斯以及一些邻近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市场需求最大。
几乎所有都被中国买走了。
蒙古的煤炭品质优良,尤其是用来炼焦的那一类。
不过问题在于,除了中国之外,谁还会需要这么大量的煤炭呢?
美国本身就是主要的煤炭生产国,而日本和韩国虽然会用到煤,但运输的花费太高,限制了进口的规模。
甘其毛都口岸是中国和蒙古之间进行原煤交易的主要通道。
甘其毛都口岸在中蒙之间进行原煤买卖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摇摆了这么多年,蒙古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除了中俄之外,真正值得信赖的邻居就只有这两个了。
这次演练到底演了什么?
从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这次演习的内容相当丰富多彩。
在演练过程中,三方都在我国境内设立了联合指挥所。
坚持在相关国家领土内,由相关方共同牵头,通过多边协商实现平行指挥。
通过安排联合策划、侦察、封锁、打击以及移交等一系列演练,全面检验边境合作的新方式。
这些演练中涵盖了很多内容,信息量很丰富。
指挥中心位于中国境内。
这显示出中国在这次合作中掌握了主要话语权。
这个合作的原则是由谁负责、在哪个地区由谁主导的。
这种合作方式挺实用的,出了问题谁担责,另外两家共同协作。
从策划到交接的整个流程模拟演练。
这不是走个形式,而是真正的实战演练。
但最重要的是,这次演练想要传递的信号。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中国国旗位置在中间。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却蕴含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外交和军事合作的场合,国旗的放置位置是有明确规定的。
一般来说,有几种排法:
按字母顺序排:
这是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体现了公平原则。
按照重要程度来排列,主导方放在中间,其他方则分布在左右两边。
按照东道主的原则,举办方就应该坐在中间位置。
这次中国国旗摆在C位,很可能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
这不仅显示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身份,还暗示了中国在这次合作中扮演着主要的领导角色。
更深一层:
蒙古终于意识到事实——在这个地区,中国是最关键的存在。
蒙古逐渐明白,在这个地区,中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这次演练可以看出,蒙古终于理解了几个关键点。
离了中国真的玩不转。
咱们先了解一下蒙古的经济情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中国。
2024年前八个月,中蒙之间的贸易总值达到了127.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了10%。
2024年前八个月,蒙古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181.27亿美元。
算算这个比例:
127.48除以181.27大约等于70%。
也就是说,蒙古将大约70%的对外贸易都与中国进行。
到2024年前11个月,蒙古国的煤炭总产量达到了8992.68万吨。
出口大约有8500万吨左右。
这8500万吨煤炭主要卖给了哪些国家和企业呢?
大部分都被中国买走了。
还包括一些铜矿资源。
蒙古的奥尤陶勒盖铜矿属于全球级别的大型矿藏。
实际上,开采出来的铜精矿,主要还是被运到中国进行加工处理。
你觉得蒙古还能不靠中国吗?
蒙古还想明白了另一个现实:
地理位置的关系,让它的行动范围变得非常有限。
蒙古是个内陆国,只有两个邻国:
蒙古的邻国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俄国。
如果想进行对外贸易,要么选择通过中国,要么走俄国这条路。
没有第三个选择。
过去蒙古一直在考虑推行“第三邻国”策略。
他们试图拉拢美国、欧盟和日本,希望借此来平衡中俄的力量。
但问题在于,美国在太平洋的对岸,欧盟距离很远,几千公里之外,而日本又被中国和俄国所隔。
他们打算怎么介入,具体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要把蒙古的煤炭出口,总得有条通畅的运输线路吧?
向南行驶,经过中国境内;
向北前进,经过俄罗斯。
还能用空运吗?每吞吨煤的空运费用竟然比煤炭的价格还要高。
所以,蒙古渐渐明白了:
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起着关键作用,这话可不是乱说的。
小国的生存
更关键的是,蒙古可能明白了一个小国的生存法则:
在强国角逐中,站错阵营的代价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看乌克兰这个例子,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个道理。
2014年乌克兰危机一爆发,乌克兰就得在俄国和西方之间做出站队决定。
结果呢?
国家陷入混乱,经济崩溃,至今仍在持续战斗。
蒙古人不傻,他们看得很清楚:
如果非得在中俄和西方之间做出选择的话,
如果选择加入西方阵营,可能会面对一些趋势和后果。这样的决定或许会带来更紧密的经济和军事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但也可能导致与原本伙伴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地区局势的动荡。同时,可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政策压力,影响自身的自主空间。
如果跟两个邻国都闹翻,经济的命脉可能被切断,生活也就没有保障了。
西方能为蒙古提供什么实际的帮助?
会不会有一些援助款项或者物资支持到位?
开几张空头支票没用,远水难解近渴。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小国也需要寻求发展路径。
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搭乘大国的顺风车,而不是与大国对抗。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在持续发展中。
只要蒙古能跟上中国成长的快车道,必然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而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与蒙古的草原之路相衔接。
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货币金融以及可持续发展这几个方面,应当成为中蒙产业合作战略对接的核心内容和具体政策落地的重点。
这些合作项目都是真金白银的,能够为蒙古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和这个比起来,西方能给蒙古的到底有什么?
就是提倡大家都能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追求公平和开放的社会环境。
这些理念能当饭吃吗?
这技术能用来修建铁路吗?
可以用来开发矿山吗?
时间窗口问题
还有一个时间窗口问题:
如果现在不做决定,将来可能连再选的机会都不会有。
这些年,国际局势发生了不少变化。
俄乌冲突一发生,西方国家便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措施。
作为俄罗斯的邻国,蒙古与其关系密切。
如果完全跟随西方的路线,意思就是要与俄罗斯撕破脸。
不过,关键在于,蒙古和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线长达1200多公里。
能不能翻脸呢?
更重要的是,中俄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在这种局势下,蒙古如果继续摇摆不定,可能会让两边都不满意。
比起到处寻找第三邻国,不如稳扎稳打,把和中俄的关系搞好了。
这次演练的布局也体现出了中国对蒙古的关怀,安排得挺周到的。
演习在中国境内进行,不过也让蒙古方面加入了指挥。
这真是给足面子了。
假如蒙古一直犹豫不决,将来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吗?
蒙古早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道理了,比起在刀刃上摇摆不定,不如稳扎稳打,与中俄打好合作关系。
为了那点所谓的平衡,把饭碗吊在悬崖边讨生活,真的值得吗?
当然,我们要清楚一点:
把国旗放在中间的位置,不是为了显示炫耀,而代表着肩上的责任。
中国的视野和布局,远远超过这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