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刚在一个关键区域和伙伴完成了一次联合行动,自以为是示好。结果没等来表扬,反而被对方领导人公开点名,甚至威胁经济制裁。这正是印度近期在南海遭遇的真实写照。
印度海军与菲律宾一道,在中国南海进行了联合巡逻。然而,此举并未赢得华盛顿的青睐,美国总统特朗普反手就祭出了关税大棒,令人大跌眼镜。
特朗普不仅扬言将对印度商品加征至少25%的惩罚性关税,甚至罕见地公开抨击印度经济,直言其为“死亡经济体”。这场本该是“投名状”的外交行动,瞬间变得异常尴尬。
这并非特朗普一时兴起。其背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战略摊牌,揭示出印度这次南海“献媚”行动,如何精准地踩到了美国的政策红线。
失效的遏华牌
印度打出的“南海牌”为何完全失效?答案在于,特朗普政府已经不再相信,印度这张“遏华牌”能带来任何实际价值。对华盛顿而言,这张牌现在已是口惠而实不至。
多年来,美国所期待的“龙象之争”并未真正出现。尽管中印两国偶有边界摩擦,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两国关系总体上仍维持在可控的范畴内。
更让特朗普无法容忍的是,印度在俄乌冲突期间,利用其“战略自主”的地位,大举从俄罗斯购入廉价石油,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数据显示,印度从俄乌冲突前每日不足10万桶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至2023年5月已飙升至每日超过215万桶。这笔交易甚至占据了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四成以上。
每桶约40多美元的购油价格,与当时国际市场65美元以上的油价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让印度赚得盆满钵钵。
在特朗普看来,印度这种行为无异于利用美国提供的战略掩护,实则变相资助俄罗斯,从而削弱了美国及其盟友对莫斯科的制裁效力。
既然印度作为“印太战略”伙伴的利用价值已经消失,那么美国对其施加经济惩罚,在特朗普的逻辑里,便显得顺理成章,无可厚非。
棋子的两难
美印关系的急剧变化,直接重塑了南海地区的力量平衡。这也把另一个关键角色——菲律宾,推向了更为进退两难的境地。
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近日在南海进行了超常规的长期部署,并靠近菲律宾海域。同时,美方也支持了印度和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的联合巡逻。
表面上,这些行动似乎在为马尼拉“撑腰”,提供强大的军事支持。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这更像是一场对菲律宾的“极限施压”。
菲律宾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美国对其商品加征的20%关税,已经导致菲律宾当地的食品加工业订单大幅下降16%,经济压力巨大。
经济上的重压,使得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迫切需要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他计划于7月20日访美,正是希望寻求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办法。
如今,美国对印度采取的强硬姿态,无疑给菲律宾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若想获得经济上的豁免或优惠,就必须在南海问题上拿出更有价值的“投名状”。
这意味着马科斯政府必须扮演一个更积极、更顺从的角色。这让菲律宾原本在主权诉求和经济发展之间艰难维系的平衡,变得更加摇摇欲坠。
中国的定力
面对美、印、菲三方在南海地区复杂交织的互动,中国的应对策略显得更为主动和冷静。北京方面始终保持着战略上的坚定性。
就在美、印、菲各方动作频频之际,中国选择在今年7月14日至18日期间,于南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实弹军事演习,直接划定了明确的军事红线。
同时,中方在外交场合也多次重申,外部势力的联合军事行动和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南海地区固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南海的属性不会因此而改变。
中国外交部也指出,今年上半年,南海航道日均商船通行量同比增长了12%。这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南海航运的稳定与畅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这场由印度“战略小算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构成了一幅多方博弈的生动画面。各方都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在这盘棋局中落子。
美国试图重新界定其联盟体系的规则,要求盟友承担更多义务,并对“骑墙派”展现出更强硬的立场。而印度在投机失败后,也必将重新审视其“战略自主”的边界。
菲律宾则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努力求存,试图寻找新的平衡点。而中国则以自身的实力和持续的定力,应对着外部环境中不断出现的变数和挑战。
笔者以为
印度在南海区域精心策划的“献礼”,最终却换来了一记沉重的经济重拳。深层原因在于,印度可能未能清晰地认识到,在大国博弈的复杂棋盘上,任何一方的所谓“精明”算计,都可能意外地成为另一方进行战略调整的催化剂。
此次事件,无疑标志着美国“印太战略”中长期以来试图“拉拢印度”模式的重大挫败。它也预示着未来的南海地区,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中美对抗,而是充满了多方投机、战略误判与利益交换的复杂棋局。
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即将启程赴美之际,他将面对的,很可能是一个不再对“模糊效忠”抱有耐心的美国。对于印度而言,如何在日益紧张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中,找到并维持新的平衡点,将是其未来外交策略中最为核心和紧迫的挑战。南海的波涛,正因这些失算的“精明”而变得愈发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