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贝搞的这事儿,一天到晚刷着朋友圈,全是“馒头券”“吃饭券”满天飞,就是出门拿3块买个馒头,瞬间变身薅羊毛达人,后台券收得比工资还快,朋友圈里有人已经靠倒卖券快攒出一顿西贝自助。跳出来就是一个字:刺激。谁家促销一出手就这么“简单粗暴”?全国门店只要点份小吃就奖励100块,儿童也能薅,这算家长带娃零花钱全包了吧。券有效期还一个月,券和券还能叠加,直接“送饭”送到家了。一家四口去吃,吃完下次就能拿400块券,隔壁朋友还在侃:是不是多请两朋友过来,券直接能湊团买锅了。济南那边甚至出现了高能操作,顾客一次薅了8张,券二手市场一挂,瞬间变资产,不少倒卖链接直接30、50、80元起步,活活把餐券用成理财产品。
热闹是热闹,真实现场可不一定跟朋友圈朋友圈那么嗨。据说北京上海没出现什么排队大军,济南恒隆广场午饭时间只看到零零散散十来桌,跟想象中大家抢券拼饭的场景有点差距,怎么说呢,气氛远没有刷屏那种炸裂。线下门店客流没大变,社交平台倒是一片花式讨论。支持西贝的朋友算账像打算盘,这一波就是“吃一顿送一顿”,直言实在,看上去是真让利。微博上段子连天,“这才是大佬谢罪”,“薅券比薅羊毛还快”,要不是券不能当餐用,估计直接能拉个拼单群了。还有人真算账,说一顿券抵完,西贝要是没涨价那就是半价走。但扯着信任危机去,质疑可不少。过去预制风波还没散,罗永浩吐槽那一槌把西贝敲得够呛,“全是预制菜还敢贴现做标签”,一片老账翻出来。吃瓜群众把券换算成馒头,一百块只能买四个馒头,这是请客吃饭还是帮忙清库存?还有保质期两年西兰花的梗,大家说券是好但心里还是打着鼓,觉得西贝“心机”。
其实说到底,不单是券本身值不值的问题,券是救场工具,信任才是救命稻草。西贝预制菜事件后的一波硬刚公关,感人内容说了没两天直接删掉,口碑反而更紧张。品牌在舆论面前不服软,推百元券像是赔罪,但消费者感受到的“诚意”就两种:一类觉得便宜就是硬道理,管你预制不预制,能省钱就吃;另一类看重的是吃东西的底气,券能省一点,但原材料信不过,优惠再多都吃不下去。留言里最直白的一句话,“我们缺的不是券,是敢放心吃的底气”。话说西贝想拉回流失客流,凭券拉人没错,但其实透明出菜流程、公开食材来源、把预制菜和现做区分得明明白白,这才是修复口碑的门路。你说券能薅几次?食材问题解决不了,这券薅完也就薅到头了。
细品这场百元券风波,其实全是生存逻辑。餐饮现在卷得不是菜肴,是信任。预制风波起,吐槽暴击,券撒下去又带着滞后的补救,能吸眼球,但心理防线没建立起来,吃饭的信任不在了。西贝券流动,客流波动,线下热闹不起来,线上的话题火爆,其实反应的是餐饮消费的冷静期。大家嘴上坚持薅羊毛,实际上又怕这羊毛藏了“猫腻”,花三块钱薅一百块的券,让不少人心生疑虑。活动宽松、券易得,本该拉回客流、盘活生意,可这点子就像面镜子,把整个中国特色餐饮行业的挣扎都映出来了。现在请你吃饭,有优惠不占白不占,但要留下你长期回头,终归得靠“真诚跟品质”,这一点才是定局。
讨论区里意见分明,有人喊西贝终于让利了,各种券薅得手软,觉得只要吃得爽管他几波风波,有人吐槽“券一把抓,馒头也就馒头”,算账卡得明明白白,不是便宜没道理就薅,有便宜又觉信不过钱花得心里堵。其实餐饮行业受舆论冲击,处理舆情、应对信任危机,每一次大促不单是券刺激消费,更是企业求生的自证。餐饮行业靠短期撒钱救场,撑不了太久,最后坐稳市场的还是长期品质服务。西贝这场百元券风波,终归拷问的是餐饮企业的底线和格局。
你会不会因为券再去西贝?会不会觉得这波就是薅羊毛?其实选餐厅最后还得看的是“当下美食和你心里的信任账”。薅券撸到手是实惠,消费体验终究要真心、实在,不单看优惠,更要看品质底气。
本篇旨在讨论经济事件、弘扬社会正气,有内容修正欢迎留言反馈。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点赞、多分享,也希望你在评论区说说这波100元券你怎么看,是驰骋薅券江湖,还是继续观望,生活一路长虹,每天都能吃到安心好饭。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