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日本怕美怕俄怕澳,唯独不怕中国?答案就一个字:“狠”!这恰恰是近代中国最缺的,才让它敢这么嚣张!
其实翻开近代史,这种局面是一步步铺出来的。日本对中国的“不怕”,根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那场决定命运的战争——甲午海战。那时的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里,洋枪洋炮只是点缀,农耕文明的躯体外披着几件西式军装。背后,是满朝文臣对于海防的轻慢和对列强的低估。而日本,刚刚完成明治维新,正是工业化的快车全速前进,国家机器像磨盘一样高速运转,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逼着它向外扩张。借着朝鲜问题的借口,日本军舰压境,北洋水师迎战。吴淞口的炮声、黄海的烟火,本应是中华反击的起点,却变成了一场悲剧的序幕。战争不到半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下《马关条约》,割台澎,赔白银两亿两。这笔银子,成了日本吞下的第一颗巨型补药,而中国的国防脊梁,就这样被抽断——这是日本胆气初成的一刻。可叹当年这一步退,让它尝到了“对华用狠”的甜头。
甲午之后,日本胃口越来越大。1904年,日俄战争打响。战场不在中国,但中国东北成了它们的擂台。马关后的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本在辽东半岛的扩张,只能在列强博弈中沦为棋盘。日本击败了沙皇俄国,攫取了旅顺、大连以及南满铁路的地盘,那是它第一次在世界上证明:东方小国,也能撕下一个老牌帝国的血肉。这股子狂劲,让它彻底把中国当成软柿子——在它眼里,这块肥肉连还手的牙齿都没有了。
到了一战,日本乘欧洲列强忙于绞杀德国的机会,二话不说在中国山东抢下了青岛。1915年,更是抛出了赤裸裸的“二十一条”,逼袁世凯签字,把中国的主权切割得千疮百孔。北京城里的政客,有的忙着讨好,有的忙着权争,真正能拍案而起的不多。日本人心里明白——这种国家,只要手上有刀,脸上有笑,就能一口一口吃着不吐骨头。那是它“看透”中国最虚弱处的阶段,也是它胆子养大的阶段。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它更不遮掩了。关东军小股部队一夜之间占据沈阳,全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落进它的囊中,中国军队大多选择不战而退。背后的南京政府,忙着递交抗议照会给国际联盟——可这些纸面上的字,挡不住南下的大军和隆隆的铁轨声。日本在东北开出了“满洲国”这朵殖民之花,铁矿、煤炭、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它的扩张彻底到了贪婪顶点。那时它敢狂、敢狠,全是因为中国的反击像是隔着雾气传来的回声——有愤怒,却没有立刻打到它脸上的那一巴掌。
1937年七七事变,火烧到华北,日本以最快速度推进到华东、华中,南京大屠杀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30多万同胞在刀光与血腥中消失。八年的抗战,中国浴血奋战,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硬是耗尽了日本的战争潜力。1945年的胜利,是血与火换来的尊严。可悲的是,战后国际格局把中国放在了冷战夹缝中,我们选择不索赔,以“以德报怨”示好,却让日本误读成“怕事”“软弱”。历史上那一连串退让,成了今天它嚣张底气的老账本。
它怕美,是因为美用两颗原子弹让它尝到了什么叫灭顶;它怕俄,是因为西伯利亚的寒冬曾送走它数十万青壮;它怕澳,是因为太平洋战场上的澳军杀红了眼、几乎不给俘虏活路。而它“不怕”中国,是因为近代以来,我们太多次用忍让希望换来和平,而不是真刀真枪、当场让它付出代价。
但时代不同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军工体系已经不是旧时模样,航母下水、歼击机列装、导弹覆盖,海空长城已经铸成。那股“犯我者,虽远必诛”的锋芒,重新长在了这条巨龙的脊骨上。如果日本还执迷于往日的算盘,在钓鱼岛、台湾问题上试探挑衅,它迟早会发现,对华“用狠”早晚会换来一记更狠的回击。
回头为什么曾经会输?不是因为中国人缺血性,而是缺组织、缺科技、缺制度保障,缺一台能长久运转的现代国家机器。民族的怒火要有铠甲和钢铁做骨架,才不会被一次次消耗在愤怒的呐喊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条件,就更该记住——忘记屈辱,就等于重温屈辱。只有实力和意志并举,才能让“欺软怕硬”的人,永远不敢试探你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