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通电话,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通电话的时机和内容,将印度置于一个相当微妙的境地,也让外界得以一窥其在大国博弈中的真实处境。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当地时间8月11日,莫迪主动联系了泽连斯基。
通话之后,泽连斯基显得颇为振奋,立刻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公布了谈话内容,显然对结果相当满意。
泽连斯基透露了两个核心信息:一是莫迪认同任何和平进程都必须有乌克兰的参与;二是他当面向莫迪提出了限制购买俄罗斯能源产品的要求。
对于前者,莫迪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印度的常规外交辞令,但后者则直接戳中了印度的痛处。
一通电话,暴露了莫迪的底牌
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宣布,因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对其征收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
这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印度经济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主动联系泽连斯基,听取对方关于停止购买俄油的“建议”,场面多少有些尴尬。
泽连斯基并未提及莫迪是如何回应这个棘手问题的,这种沉默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堂堂一个大国总理,在风口浪尖上主动送上门去,接受一个正在与自己重要能源供应国交战的国家领导人的“规劝”,这背后透露出的,是莫迪深深的焦虑。
这份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真正让莫迪坐不住的,是另一则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
这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担忧。
印度媒体普遍认为,普京选择与特朗普会面,很可能意味着俄罗斯准备在某些方面向美国做出妥协。
如果真是这样,那印度可就亏大了。
印度为了俄罗斯的廉价石油,不惜顶着美国50%的高额关税,结果俄罗斯自己却可能转头与美国和解,那印度岂不是成了那个被牺牲的棋子?
泽连斯基的“训话”与莫迪的沉默
正是出于这种“怕被出卖”的恐惧,莫迪才急于向美西方阵营释放缓和信号。与泽连斯基的通话,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美国和欧洲的低头与示好。
莫迪政府大概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留条后路,确保一旦俄乌局势尘埃落定,印度不至于被西方世界彻底孤立。
说到底,这是莫迪对普京缺乏足够信任的表现。
他不相信普京会为了印度的利益而持续与特朗普硬刚到底。
这种不安全感,迫使他必须采取行动,哪怕这种行动看起来有些“没名堂”,甚至有损大国颜面。
在这件事上,印度的处境与中国的从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不仅仅是心态的差异,更是国家实力和战略定力不同层级的体现。
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本:巴西的强硬与中国的淡定
面对特朗普同样的关税威胁,另一个金砖国家巴西的反应就大相径庭。
巴西总统卢拉没有选择妥协或迂回,而是直接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将美国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备打一场国际官司。
卢拉的强硬为巴西赢得了尊重。美国财长贝森特可以公开评价“印度根本不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但他却不敢对巴西说出类似的话。事实证明,面对霸权,一味的退让换不来尊重,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而莫迪至今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反制措施,这着实令人无奈。
另一边,中国对于所谓的美俄接近,则表现得极为淡定。
中国很清楚,美俄关系是一回事,中美关系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虽然有关联,但并不构成决定性影响。中国的战略自信,建立在对自身实力和中美关系基本盘的清醒认知上。
更何况,就在不久前,普京也给中方打了一通电话。
在那次通话里,普京不仅通报了俄乌战场的最新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亲口做出了中俄关系永不变的承诺。
有了这颗“定心丸”,中国自然稳坐钓鱼台,完全没有印度那种担心被“背刺”的焦虑。
结语
莫迪的这通电话,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在当前复杂国际格局下的真实段位。
它试图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扮演一个独立的全球性大国角色,但现实却是,由于自身实力和战略自主性的局限,它不得不在大国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甚至不惜为此付出颜面上的代价。
面对外部压力,是选择像巴西一样强硬回击,还是像中国一样保持战略定力,抑或是像印度这样选择迂回示好,不同的选择背后,是国家实力、民族性格和领导人魄力的综合体现。
这一通电话之后,普京或许也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时,新德里和北京,确实不在同一个段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