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6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一个中国记者差点被乌克兰无人机炸死。这事说起来挺吓人的——凤凰卫视的卢宇光,63岁的人了,穿着写着“PRESS”的背心,结果还是差点命丧荒野。国际社会咋回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这帮大佬们,到现在都没个声音。
卢宇光是谁?从晒盐工到战地记者
这个人吧,挺传奇的。出生在1961年5月1日的杭州,家里普通,小时候成绩一般,没考上中学。13岁那年,就去黄岩三甲盐场晒盐,活儿又脏又累,但他咬牙坚持做下来。到了1976年,14岁的他参军,成了海军军官。那阵子生活挺苦的,但也磨练了他打坚韧的意志。服役期间,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学语言,俄语尤其厉害,发“r”那小舌音贼准。
78年,部队觉得他有潜力,推荐他去辽宁师范大学学俄语,这开启了他人生新篇章。从那以后,人生的转折就来了。
退役后他没闲着,先是做交警,后来试着开点小生意,可都没啥起色。1993年,他攒了500美元,带着梦想去了莫斯科。那会儿苏联刚解体,俄罗斯一团乱,他一个小外国人签证都快掏空了钱包。可他没气馁,拼命和人合伙办了个《华人报》,写稿、排版、拍照,硬是让报纸站住了脚。后来觉得报纸不过瘾,他转身加入俄罗斯东方电视台,干起编导、摄像、记者,啥苦都尝过,啥本事都学到。
真正让他名气大起来的,是加入凤凰卫视。这哥们儿变成了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专跑战区。94年车臣战争,他第一次冲到战场,差点被地雷炸死,幸亏俄军特种部队及时救了他。之后,他还报道过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俄乌冲突等事儿,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他的风格很硬核,直来直去,不怕得罪人。2022年,他跑到乌克兰,跟着俄军踩点,被西方媒体说偏袒俄罗斯,乌克兰情报还说他可能是间谍。他自己啥说?“我不是英雄,就是想把真相讲出来。”这态度,确实让人服。
这辈子不容易。从晒盐工到战地记者,他靠的是真本事和不怕死的劲儿。2024年,他还特意回到老家台州,带一本自传《卢宇光:穿越死亡的无冕之王》,跟大家说说自己的故事。他说,战地记者不是工作,是使命。这话听着挺燃,但也挺让人心酸。
无人机袭击:记者变了靶子
2025年6月26日,那天下午,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科列涅沃村。卢宇光带着凤凰卫视的摄制组去采访,一帮人在外面忙活。他穿着防弹背心,上面“PRESS”写得明明白白,按理说,这身份在国际法里是受保护的。结果,就在他专注拍摄民众生活的时候,一架乌克兰的FPV无人机突然冲过来。
“轰”一声炸响,他被掀翻在地,脑袋被炸了个血流满面。医护人员赶紧到现场,把他送医院。检查出来的结果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顶叶挫伤,伤势很严重。可老人家硬气,说:“没事,我还得干活。”包扎完了,他拒绝住院,直接又回到现场。
这事儿其实不算个例。3月时,俄《消息报》的一个摄制组在附近被炮火击中,三人身亡,一人重伤。几天后,别尔哥罗德又有个记者挂了。这一串事儿,看着就心头一紧——记者在战区,真是活靶子。无人机这玩意儿现在用AI识别功能,杀伤力提升了不少。以前穿个“PRESS”背心还能算点安全,现在倒好,简直像给敌人画了个靶子。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直呼这是“恐怖袭击”,目的就是灭掉讲真话的记者。她还喊话国际机构好好查查,但到6月27日,没人搭理。
现场的无人机碎片,加上卢宇光的血迹,成了最铁证。俄罗斯调查委员会立案,认定这是恐怖袭击,要追查背后黑手。中国大使馆也收到了通报,但乌克兰那边死活不承认,没人回应。这场爆炸,性质太恶劣,让人心里都郁闷。
国际社会怎么看?回应都很差
这事一曝出来,各方反应挺复杂。中国外交部6月26日晚说了句:“深感关切”,希望大家遵守《日内瓦公约》,别拿记者当炮灰。老实说,他们态度挺克制。俄罗斯方面更激烈,扎哈罗娃直接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乌克兰“蓄意杀人”,还说要追究责任。俄罗斯已经开始刑事调查,动作很快。
乌克兰呢?压根没说一句话。不承认不否认,好像根本没发生过事。你别说,这令人生气。中国还给乌克兰不少人道援助,帮他们撑场子,可现在乌克兰又做出这种事,让人觉得挺失望。以前还以为关系能更好,可这事一出来,关系似乎又变得紧张了。
更让人失望的是一些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欧安组织,这些平时喊着保护新闻自由的机构,居然在关键时候全都哑口无声。到6月27日,无一份声明。这么关键的时刻,他们去哪了?西方媒体也基本保持沉默,像是集体失声。俄罗斯也趁机说,这是乌克兰在纵容恐怖分子。无国界记者组织还站出来呼吁展开独立调查,说攻击记者是战争罪,但目前也没个实质行动。
网络上炸锅了。有网友怒喷:“记者都敢炸,乌克兰疯了吧?”还有人疑问:“这些国际机构怎么回事,吃哑药了吗?”大家都很担心记者的安全,也开始怀疑乌克兰的动机。这事儿不光是卢宇光的问题,是战地新闻环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卢宇光被炸,不是偶然,而是趋势。过去三年,全国冲突地区的记者,牺牲人数增加了37%,这个数字吓死人。无人机、AI这些高端武器,本来用在战争上,现在竟被用来对付记者。按照《日内瓦公约》,记者是平民,不能随便打,但实际执行太差,很多时刻都形同虚设。有些势力根本不想让真相传出去,记者就变成了“眼中钉”。
卢宇光自己也不容易,跑了快30年,从车臣到乌克兰,屁事没见过?他地雷炸得车翻了,但还照样爬起来继续。“PRESS”背心,以前是保护符,现在倒成了靶子。有人笑话:“这年头做记者,比当兵都危险。”
这事背后,还牵扯到国际关系。中国在俄乌冲突里一直保持中立,还给乌克兰送物资,可乌克兰这次的表现,炸死中国记者后,关系还能好?中国心里挺难受的。俄罗斯则不愿示弱,马上骂乌克兰“恐怖分子”,试图把国际社会拉入战局中。国际机构缺少应对,戏怎么演?
为什么这么严重?影响多大?
这事儿不简单,炸的不是一人,是新闻自由的底线。第一,记者安全越来越脆弱。无人机这么高科技,传统的防护越发不够用。以后是不是得给记者发点隐身衣?或者出台新规,管控这些高科技武器?要不没人敢去战区拿真相。
第二,国际机构的哑巴,实际上放纵坏人。平时天天喊人权、喊自由,但关键时刻一声不吭。这不光丢脸,也是放大坏人胆子。没人惩罚,以后再炸记者,也没人在意。
第三,中乌关系也可能更差。乌克兰曾得到中国不少援助,结果现在把中国记者炸了也不承认,真让人寒心。外交这根弦要是崩了,该有多麻烦。
再说,记者这行太难了。卢宇光一样的老兵,为真相拼了命,结果血流一地。新闻自由看着高大,但没有这些拼命的人,谁知道战场上啥样?他们的命,不能白白搭进去。
这事给我们敲了个警钟:记者不能老提心吊胆,得有点硬招儿。国际法得落实到位,高科技武器必须管控,不能乱用。国际社会也得站起来,查清真相,严惩凶手。
卢宇光自己很硬,伤口缝完还在战场上奔波。他的精神值得敬佩,但记者的安全必须保障。俄罗斯在追查,咱们也要盯紧这事。乌克兰要是不说话,国际压力迟早会到来。有人说得对:“真相值钱,但命更值钱。”
这事还没结束。卢宇光还在库尔斯克跑新闻,国际社会也得表个态。日后,战地记者究竟能不能安全工作,新闻自由还能不能好好维护,咱们都得考虑一下。说到底,这世界还能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有个靠谱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