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返乡创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越来越多在外闯荡、求学的游子,带着积累的经验、知识与满腔热忱回归故土,他们犹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用智慧和汗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将个人所学与家乡特色紧密相连,奏响一曲曲激昂的创业之歌。
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自身所学专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专业知识与农村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能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农学、动物科学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创业者,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展 “精准种养” 模式。例如,贵州思府农牧的郑培坤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收集生猪的生长数据,包括体重、进食量、运动量等 。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能够为养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投喂、精准防疫,有效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同时,探索 “循环农业”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发展有机肥加工产业,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形成了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科学专业的创业者则可以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土蜂蜜、山野菜等。将这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成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保健品,如蜂蜜含片、野菜罐头等,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申请 SC 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入商超等正规销售渠道,破解农产品 “丰收不增收” 的困境。
文旅、设计专业的创业者,在挖掘地域文化符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深入研究当地的方言、民俗、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比如,以侗族刺绣为灵感,开发出刺绣手帕、刺绣饰品等衍生品;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设计出农耕主题盲盒,每个盲盒中包含一件与农耕相关的小物件和一段农耕文化故事,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特色民宿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返乡创业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设计专业知识,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在地元素,如陕北窑洞民宿,可以在室内装饰中融入剪纸艺术,让游客在住宿的同时,感受陕北的民俗文化;江南水乡民宿,可以设置非遗手作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制作油纸伞、苏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展示民宿的特色和乡村美景,吸引年轻客群前来体验。
电商、物流专业的创业者,在农村电商发展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是提升农产品信任度的重要举措。通过物联网技术,为每一件农产品赋予唯一的溯源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农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施肥用药情况、采摘时间、运输轨迹等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电商模式,缩短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例如,贵州巴梭雅农电商的王静,利用 “短视频 + 直播” 的形式,展示苗家茶叶的采摘、制作过程,让消费者直观了解茶叶的品质和特色,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带动茶叶销量增长 300% 。
此外,开发 “农产品 + 文创” 组合产品,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溢价空间。将土鸡蛋设计成精美的礼盒装,附上一张手绘的乡村地图和一段关于土鸡养殖的故事,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还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价格。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
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返乡创业者可以通过资源嫁接的方式,将这些资源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放大资源价值,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森林资源等生态优势,返乡创业者可以依托这些生态资源,发展露营基地、森林康养项目等。伊春北星村的诗酒田园民宿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空气,民宿配套了徒步路线、采摘体验等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入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 “慢游乡村”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享受一段悠闲惬意的乡村时光。
随着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发 “碳中和农园” 概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光伏发电、有机种植认证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接高端市场的绿色消费需求。光伏发电可以为农园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机种植认证则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这样的农园不仅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还能够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若本地有传统产业集群,如贵州的竹产业、云南的花卉产业等,返乡创业者可以引入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以贵州的竹产业为例,可以引入竹纤维提取技术,将竹子加工成竹纤维,用于制作高档纺织品;开发鲜花冻干技术,将鲜花制成冻干花,延长鲜花的保存时间,拓展鲜花的销售渠道。同时,还可以开发衍生业态,如竹制家具定制、花卉主题研学等。竹制家具定制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环保家具的需求;花卉主题研学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花卉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修文县鸿伟农机的苏炫畅,针对当地猕猴桃种植产业,提供 “机械租赁 + 农技培训 + 冷链物流” 全链条服务,成为产业配套服务商。在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租赁苏炫畅提供的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参加农技培训,学习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提升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收获的猕猴桃则通过冷链物流,快速、安全地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市场,确保了猕猴桃的新鲜度和品质。这种全链条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促进了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乡村创业过程中,创新商业模式是突破传统发展瓶颈的关键。返乡创业者可以引入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乡村经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共享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其引入乡村,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发起 “乡村共享厨房” 项目,组织村民利用自家厨房制作特色美食,如手工辣酱、农家酱菜等,然后统一品牌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村民的闲置厨房资源和烹饪技能,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销售所得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给参与制作的村民,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打造 “农具共享平台”,整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设备,按次计费服务周边农户,能够有效降低个体农户购买农具的成本。对于一些小型农户来说,购买大型农业设备不仅成本高,而且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农具共享平台,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租用所需的农具,提高了农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农具维修、保养等服务,确保农具的正常使用。
针对城市家庭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推出 “认养一亩田”“认养一头牛” 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风险。消费者通过认养的方式,提前预定农产品或养殖动物,农户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养殖。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生产情况,了解农产品或养殖动物的生长状况。收获时,农产品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家中,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还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返乡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创业者们在将个人所学与当地特色结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积极探索,总能找到破局之策。
1. 资源瓶颈:土地流转流程复杂、融资渠道有限(超 60% 创业者依赖自有资金)。土地是农村创业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土地流转存在流程繁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许多创业者反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与多个部门沟通协调,办理各种手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创业者难以获取准确的土地信息,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在融资方面,返乡创业者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的困境。据调查,超过 60% 的创业者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启动项目,向银行贷款时,由于农业项目风险较高、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额度和优惠的贷款利率 。
2. 人才缺口: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乡村创业团队平均仅 3-5 人。乡村创业需要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乡村地区人才匮乏,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创业项目规模较小,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据统计,乡村创业团队平均人数仅为 3 - 5 人,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创业项目的发展壮大。
3. 市场风险:同质化竞争严重(如某县域内同类民宿超 200 家),品牌溢价能力弱。随着返乡创业热潮的兴起,一些热门创业领域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以民宿行业为例,在某县域内,同类民宿数量超过 200 家,由于缺乏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民宿之间往往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游客,导致整个行业利润微薄。同时,许多返乡创业项目品牌意识淡薄,不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产品和服务缺乏独特的价值主张,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溢价能力较弱。
各地政府为了支持返乡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业者应充分了解并利用这些政策,为创业之路保驾护航。申请创业补贴:许多地区都设有创业补贴,如贵州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可达 1.5 万元 。创业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创业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同时,积极申请乡村振兴专项贷款,一些地区的专项贷款利率低至 3.25%,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入驻创业孵化园:入驻当地创业孵化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孵化园通常会提供租金减免、法务财税等配套服务,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解决后顾之忧。例如铁力市的 “乡村振兴工坊”,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电商培训,助力创业者快速成长。在入驻孵化园时,创业者要了解孵化园的服务内容和入驻条件,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孵化园。
面对技术和人才难题,返乡创业者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创业者联盟等方式,构建 “产学研” 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遵义飞帆食用菌与农科院共建菌种培育实验室,借助农科院的科研力量,攻克了菌种培育的技术难关,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创业者可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寻求合作机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组建创业者联盟:组建创业者联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贵州 20 个返乡创业案例企业成立 “黔货出山” 联盟,统一对接物流和电商平台,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创业者可以联合当地的其他创业者,成立创业者联盟,共同开展市场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创业团队的整体实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返乡创业者可以从定位和体验两个方面入手,实现差异化发展。定位差异化:避免盲目跟风热门项目,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聚焦 “小而美” 的细分市场。比如专攻宠物农产品,发展天然狗粮用玉米、有机猫草种植等项目,满足宠物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在确定项目定位时,创业者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找准市场空白点,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体验差异化:设计 “可参与、可带走、可传播” 的特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酒章文创园的 “封坛酿酒节”,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酿酒过程,并定制个性化酒标,这种独特的体验不仅让游客感受到酒文化的魅力,还能形成社交裂变传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创业者可以结合项目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望未来,返乡创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黄金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持续加码,以及消费升级带来的 “逆城市化” 趋势,农村正成为一片充满机遇的创业新蓝海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25 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 3000 亿元支持农村产业,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出台。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到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这些政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为返乡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便利。
消费升级带来的 “逆城市化” 趋势,也为农村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乡村,寻找那份宁静与自然。这使得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等领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返乡创业者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趋势,开发出更多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
面对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返乡创业者需要明确方向,把握关键。
首先,要做 “深耕者” 而非 “投机者”。农村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创业者应深入研究本地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用 3 - 5 年时间沉淀产业基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以宋晓英的酒章文创园为例,她从最初的小酒厂起步,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才将其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其次,要从 “个人致富” 转变为 “共建共富”。返乡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经济目标,更重要的是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通过 “公司 + 农户”“股份合作” 等模式,与当地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如宋晓英的项目累计为村民创造超万人就业,人均年增收 1.2 万元 ,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当专业能力扎根乡土,当创业梦想照进现实,每一个返乡者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 “破局者”。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